你的位置:首页 >

别再给孩子灌输这些负面信息了,后果不堪设想!

添加时间:2016-7-4      浏览次数:
     “一大早,7岁的小米就被妈妈的魔咒喊醒,“赶快穿衣服,不然会着凉,会打喷嚏,感冒很难受的,要去医院打针……”迷迷糊糊坐到饭桌前,妈妈又说“快点大口吃,饭都快凉了,一会肚子受凉了,闹肚子怎么办?”

  “上学路上,4岁的小静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跑上前说道:“说了多少回了,路上别乱蹦乱跳,会摔倒,你就是不听,看,摔疼了吧。”

  “放学回来,壮壮发现小区公园的水池边,一群孩子正在玩水,他立马甩开爷爷的手,冲到水池边,开始泼水,这时爷爷赶忙拽着壮壮起身,说道“乖孙子,别玩了,你看你把衣服都弄湿了,一会着凉了我怎么跟你妈交代。”

  “晚上9点,二年级学生小敏还在对着作业抓耳挠腮,爸爸走过来,“别发呆,快点做,再磨蹭下去十点前又睡不成觉。早上起不来,第二天又没精神。”

  类似的这些场景和话语是不是相当熟悉?

  因为这些语言几乎构成了大多数家长养育孩子的日常。每天因为起床、睡觉、喝饭、穿衣、玩耍,做作业等等事情,很多家庭都在不停上演拉锯战。

  年幼的孩子也许懵里懵懂,“为什么大人们总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为什么我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就会有那么多严重后果?”

  而年纪稍大点的孩子,有的会无奈地执行着家长的指示,内心却嘟囔“知道了,真啰嗦。”有的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还有的孩子听觉麻木,开始我行我素。

  很多家长都很困惑,为什么我苦口婆心的“善意”提醒,孩子不但不领情还跟我对着干呢?

  仔细想想,问题究竟出在哪?你那些所谓的“善意”提醒真的说对了吗?

  冷静下来一算,从早到晚,从你口中到底给孩子传递了多少负面信息?绝对数不清!语言暗示的力量绝对超乎你想象!

  孩子想尝试某件事,你开始阻挠“别那样……那样容易……”“别不听话啊……”

  孩子玩得正开心,你开始命令“会摔倒”“别弄湿衣服”“别玩坏了”

  孩子喝不够水,不及时穿衣服,你开始吓唬“会上火”“会肚子疼”“感冒、发烧、打针”

  ……

  是啊,多少家长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负面语言的狂热传递者。多年养成的习惯、工作生活的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都会让家长变得焦虑,各种负面信息一掺杂,就很容易脱口而出,传递给孩子。

  这些负面、否定性的语言背后,一是告诉孩子:你是不对的,你是错的,你不该这样,你不听话……孩子慌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的感觉深深笼罩;二是家长只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没有从正面告诉孩子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更为有益!

  家长们爱孩子的动机都没错,但是往往“祸”从口出,这就需要反思,平时一定要多练习、多积累。家长积极的言行能激发孩子积极的言行。平时和孩子沟通时,家长不妨多给孩子指引和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穿好衣服吧,穿上就暖和了,可以开心地出门找同学玩啦。”

  “慢慢走,你这样就端得挺稳的。坚持一下,马上就到了。”

  “我建议你用完玩具、书后及时归位,下次再找就容易了!”

  “抓紧时间做完作业/吃饭/洗澡等,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可以去……”

  “我发现,你认真一点,工整地写字,现在的字比以前漂亮了很多!”

  “我知道电脑和手机很有吸引力,从现在起,咱们互相监督,都在规定时间使用,我相信我们都能做到。”

  ……

  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不配合、“不听话”行为层出不穷,家长首先要用正面的思想填满自己,不断磨练意志力和耐心,冷静看待孩子的问题,接纳孩子的情绪,再用积极的言语去做正面的建设,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努力,多思考。

  同样的事情,换种说法,收获的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所以,家长们,请从此刻起做出转变,赶走负能量,给孩子传递正面、积极的内容,让孩子欣然接受,逐步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真正体会到来自家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