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阅读“小切口”写好素质教育“大文章”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我国学校教育正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义,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阅读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阅读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书香中国指明了方向。
一、阅读是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强调培育核心素养,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强化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素养形成的过程,从而具备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其中,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个人素养形成的关键。也正因如此,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大基石之一,其中就包括“学会学习”这个核心素养的内容。
深究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就会发现,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从儿时逐渐形成、发展出来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概念中,“读书”几乎与“学习”“受教育”同义,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类一直都有一个习惯,会把各个领域内取得的文明成就用文字描述出来,“储存”在书籍中,因而自有书籍以来,阅读便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成为学习的代名词。
阅读是一种人类个体独立开展的认知、体验的行为,读者往往要独自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地完成这个探索和体悟的过程,即读者会从字词句的局部信息认读开始,在头脑中对段落篇章乃至全书甚至不同书籍间的信息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至少进行了字词的认读,文字的意义解码,语义的连贯理解,重要信息的提取,意义的整合与建构,与自我既有认知和经验相整合等内在的认知活动,最终形成了超越文字的对知识、意义和某个更宏大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或者形成了对某种人类深刻情感、思想的体悟。阅读有一定篇幅的书籍,可以真实地使人获得某类知识,拥有对某个领域的全面认识、系统认识,形成特定的智慧、能力,或者切实地影响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三观。因此,从目的、过程和结果上看,阅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而多数阅读首先都是个体独立完成的,因而阅读就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长期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其自主学习能力是能够得到不断锻炼和提升的,他们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获得言语文字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建立拥有丰厚积累的信息库(知识库),慢慢形成有相当逻辑关系的知识系统,拥有更高的思辨能力,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陶沙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用7年时间对超过4000人次大样本的儿童脑发育与学习行为追踪研究发现:儿童入学后的阅读学习显著促进了大脑结构和功能发育,进而提升了注意力、记忆力、视空间能力等多种认知能力发展。[1] 这一研究发现,为“阅读可以启智增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民阅读推广人聂震宁先生提出了“阅读力决定学习力”的观点,他说:“阅读是一切精英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几乎所有优秀的文学、文化、艺术、科学、思想精英人才,都是从最初的阅读成长起来的。”[2] 不可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的人,没有对过往书籍的阅读,他的思想就没有较高的起点,也就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即使在多媒体极其发达的今天,有相当内涵的人类系统知识都还只能存储在书籍中,没有其他任何媒介可以替代。同样,在学生时代的学习中,具有浓厚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拥有强大阅读能力的孩子,能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积蓄前行的动力,储备奋斗的能力,他的未来一定是开阔明亮的。
二、阅读是润德端行的重要途径
人的素质或素养还有另一个领域,它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做人的高度和境界,它来自人的道德品行,来自人的内省和自我认识,来自人类文化的熏陶。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有“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两项。
“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乃修身立德之本,是润德端行的主要方式。《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一句很有意味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3]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一个地方与老百姓一接触就可以看出那里的教育情况,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便是诗歌教化的结果。诗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即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启蒙教育,可以让百姓温文尔雅,让民风淳朴敦厚。诗教,在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塑造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把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培养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润德端行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内生外化”这一基本规律,只有学生内心深度接纳和自觉内化,才能真正促进知行合一。
作为人类人文精华智慧成果的载体,很多经典都经历了不同时代大浪淘沙般的考验,一直被人类铭记,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经典可以熏陶人、感化人,尤其是文学经典,因其情感性、审美性、人文性成为“内生外化”德行的最好载体。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心中真、善、美的种子得以滋养、培育和生长。经典作品还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启发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社会的准则、道德的底线等终极性问题,从而能令人信服地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经典在培养人的德行的同时,还能涵养人的性情,开阔人的眼界,升华人的气质。
经典名著是经过时间淘洗的人类文明成果,对真理的昭示往往又带有隐喻性质,其语言形式、内容、思想内涵与现在的青少年有很大的距离。对青少年而言,经典名著的魅力是潜在的,很多时候阅读经典是一个“磨脑子”的过程,需要教师帮助青少年沉下心来,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这个过程,又是磨性子的过程,是涵养性情的过程。
再有,人生有限,总有看不到的风景,总有碰不到的人,但阅读可以让我们抵达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周国平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确,打开一本书,世界便大了,阅读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阅读经典,可以滋养我们的语言,让语言变得更美,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还不至于不会说话,但可能不会雅致地表达。经典名著的语言是最精美的语言,在青少年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大量吸收这些语言的精华,可以使他们的语言更形象、更美、更准确。阅读经典,是最好的语言滋养。
阅读还可以升华人的气质,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句,大家耳熟能详。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曾国藩也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4] 读书与否,还真能影响气质的雅俗。
阅读经典是涵养性情、积淀人文底蕴最好的途径,也是净化心灵、明理修身,让性格更沉稳,让气质更高雅,让精神更富足的重要方式。
三、阅读是培育创新的丰厚沃土
在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又一个灵魂,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便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阅读不仅为知识的获取提供途径,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也不会凭空发展、壮大。对创造能力的研究表明,创造力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培养,来自于对事物更深刻的思考,来自于知识的广度,来自于对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观念、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较各类信息媒体,很多阅读过程都能引发深刻的思索,这是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当深刻的阅读达到一定广度的时候,学生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论,就会遇到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知识的广度和观点的交叉与冲突,就是形成新创意的源泉。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当我们阅读一本新书的时候,书中新鲜的理论观点、人物故事、历史智慧、前沿技术、超前想象,都会与我们头脑中的既有理念、故事、智慧形成碰撞或冲突,这个碰撞与冲突就是创造性灵感被激发的诱因。因此,每一本有着新观点、新思维、新角度、新故事的书籍,都能与学生的头脑产生碰撞与冲突,为学生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所贡献。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知识,阅读的过程既是理解知识的过程,又是判断知识的过程,还是举一反三联系实际、联想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实际,通过已知去发现未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长期坚持这样做,创造性思维得以培育和发展。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凡是创新能力强盛的民族和国家,往往是重视阅读、全民阅读素养突出的民族和国家。因为所有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对知识的拥有和灵活运用,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启发思考、寻求突破正是创新的底层逻辑,创新与阅读本就相伴而生。阅读是培育创新的丰厚沃土,要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阅读。
四、让孩子爱上读书
阅读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阅读并不是人类的天性,读书是先苦后甜的,所以阅读习惯是需要后天培养的。相较于玩耍、游戏、观看动画片,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是很多人头疼的事。
1. 营造读书氛围
让孩子爱上读书,某种程度上或许需要教师、家长的督促,但在读书上要求过严也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创造一种读书氛围,让孩子接受环境的正向影响。
美国学者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用大量数据证明,学校和家庭阅读环境好坏、图书馆有无和多少、藏书多寡、父母和教师读书与否、学生阅读量大小等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好坏密切相关。[5] 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读书氛围的重要性。一个没有阅读氛围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没有阅读氛围的家庭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校园和家庭都要创造孩子触手可及且适合他阅读的书籍的条件,老师和父母都要成为爱读书的人,每天要保证有静静阅读的时间。在具有浓厚读书氛围中生长的孩子,会把读书当作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同伴共读等都是营造读书氛围的好方法。亲子阅读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增进亲子关系。师生共读,可以引导阅读深度,真正实现“培养兴趣、习得方法、提高能力”的共读意义。同伴之间阅读能力相似,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思维相近,在兴趣的激发上比父母和老师更有影响力,借助“同伴影响”这个杠杆可以更好地撬动学生的阅读意志和阅读行为。
2. 孩提时代更要提倡读“闲书”
既然读书不是人的天性,孩提时代的阅读更要强调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美好,才能养成亲近书本、喜爱阅读的习惯,才能让阅读成为孩子一生的生活方式。
快乐阅读,首先要允许孩子读“闲书”。抛开专业阅读,真正快乐的阅读更多就是读“闲书”,读他们喜欢的书,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读书。拿几卷闲书,或坐或卧,随性而阅,读累了读倦了,或悄然入梦或凭窗远眺,看山水,阅天地,这才是很多人向往的阅读境况!著名词人李清照说:“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天底下无用的文章往往是最好读的。”所以,实在是没有必要把读书搞得那么辛苦,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最好不要去考孩子“记住了多少”,也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做摘抄和批注,这样做很可能就是给孩子阅读之旅制造绊脚石。儿童对阅读的态度不是基于功利性的理性判断,而是基于阅读是否让他们感到愉悦和兴趣盎然,所以没有任何其他目的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尊重孩子在阅读中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让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书,让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他们想读的书,这样才能让孩子逐渐爱上阅读。
阅读赋能成长,奠基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和美好未来。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把书读起来,在享受阅读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动机、阅读素养等是需要引导、激发和培育的。只有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主动行为,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并且能看到书里一个更吸引人的广阔世界,阅读才会真正有力量!
- 上一篇:“激发身心活力 争做阳光少年”庆六一素质教育展演在京举行 2024/6/5
- 下一篇:上蔡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迎接市级督导组评估验收 20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