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全力推进“大语文”内涵式建设,优化语文师资,整合语文立德树人资源,践行课堂改革

添加时间:2024-10-11      浏览次数:

 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2011年始,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以下简称“天星湖中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大语文”内涵式建设,优化语文师资,整合语文立德树人资源,践行课堂改革,着力解决学校语文课堂曾经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无的”,即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二是“无理”,即课堂设计缺乏思想的浸润和理念的指引;三是“无旨”,即语文课堂缺乏课程本真的坚守与追求;四是“无境”,指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规律性、艺术性以及和谐愉悦、饱含教学意趣的生态。

  为提升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天星湖中学先后开发了17种校本课程,展开了4个省级、6个市级规划课题或项目研究,系统梳理问题成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构建相关理论体系,形成了丰富的成果。

  从反思到建构

  教学之路越探越明

  从2013年到2024年,学校历经反思问题成因、探索解决策略、建构“真境”理论三个阶段,天星湖中学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逐渐清晰,并取得了创新性突破。

  在反思问题成因阶段,天星湖中学党委书记戴继华指出,出现“无的”问题的表层原因是部分教师忽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而深层原因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上,漠视基于四方面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而形成的语文课程目标;中观上,教学流程设置理念滞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已经由当年的“中教法”,历经“语文教育学”,发展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一些教师的教学流程设计理念还停留在数十年前;微观上,缺失基本教材观,将“用教材教”理解为“教教材”。“无理”的成因是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对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缺少深刻理解。课堂设计之理,有两点不可或缺,一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或选择,二是“课眼”的聚焦,“课眼”是由文眼、诗眼延伸而出的一种方便之说,也可称之为“支点”,它对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重点内容的把握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催生,具有重要意义。“无旨”的成因是部分教师没有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在文言文课堂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花一定时间,梳理文内字词;再在学生理解字词的情况下,进行架空式文本分析。这是典型的文言教学“两层皮”,“言”与“文”各行其道。理想的文言文课堂,应该是“言文互动,有来有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无境”的成因是部分语文教师站位低,缺少对高品质课堂的追求自觉,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探索解决策略阶段,天星湖中学教师们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逐步探索出语文教学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遵循“五依”基本原则,即课堂必须遵循“五个维度”来展开,分别是依“课程标准”教、依“教材资源”教、依“新课型”教、依“评价体系”教、依“阅读素养生成核心目标”教,同时需要坚守课堂“六有”常识,即课堂有目标、课堂有设计、课堂设计有依据、课堂有互动、课堂有管理、课堂有评价。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一是教材研究“三问”策略,即“教材有什么、教师教会学生什么、怎么教学生”。二是教学设计“课眼”策略,即每堂课努力找准一个或几个“支点”,让课堂更干净、简练。三是教学过程“发现”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行动介入、情感介入和思维介入。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逐渐从“稳境”趋向“化境”。教师真教,把握课堂教学原点的同时,用语文的方法教;学生真学,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关注其兴趣、习惯、动机、思维等非智力因素。

  在建构“真境”理论阶段,天星湖中学教师们基于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构出“真境”理论。“真境”即“真与境界”。真,指“合乎规律”;境,即意境、境界,指课堂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真境”课堂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这三者有机融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

  在天星湖中学党委书记戴继华提出的“真境”课堂的主张下,学校语文教师拥有大情怀,真情、真知、真智、真行。学生具有新格局,深知语文是“世故之学”“生存之学”,更是“生命之学”,学好母语,可以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文化的生命,同时让个体精神世界更丰盈、生命流程更精彩。

  在创新中突破

  “真境”课堂硕果累累

  学校教师对“真”“真境”“语文课堂‘真境’”的内涵和特质进行了厘清与界定,在国内语文学界具有原创性。提炼出“真境”思想下语文课堂“立德树人”的生态观、“生为主体”的生成观以及“切中肯綮”的适切观,从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主体、语文教学方法层面,形成了丰厚的理论阐释。

  学校教师初步建构了语文“真境”课堂的操作体系。基于语文课程教学规律,提出了“真境”课堂“真教”“真学”两原则。从定性的角度,总结出“自然、真切、深邃、味浓”四维标准,形成了“真境”课堂评价指标。

  “真境”课堂的构建,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添上了有力的一笔。10多年来,团队成员共计执教数百节“真境”课堂研讨课,形成了近百节优质课例,充分验证了理论预设的科学性和实践追求的可行性。

  对“真境”课堂的探索,催生了两项省级规划课题、一项省级教研课题、一项市级规划课题的深度研究,带动了一项省级基地项目、五项市级项目的高水平探究,牵引了多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有两项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团队成员在中文核心、省级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50余篇,出版三部专著,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权威媒体给予深度报道。

  近年来,多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0多名成员在国家、省市级优课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大批教师成长为正高级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围绕项目成果创树,团队成员作讲座共计40多场。

  课堂“真境”发轫于语文,目前正向着历史、地理、思政等多学科迁移。项目创树团队和省内外10多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成果不仅跨学科推广,而且已经向合作学校推广,合作学校教师教学业绩提升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