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研学旅行热背后:校外机构乱象丛生 多地推政策规范

添加时间:2019-9-5      浏览次数:

       研学旅行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的两年多以来日渐火热,成为许多学生的暑期标配,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也不例外。

  重庆一家研学机构工作人员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今年暑期研学市场火爆,该机构接单量为“史上最大”。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内竞争趋于“白热化”,相比于2016年,市场体量及加入战局的“玩家”急剧增长。

  研学旅行火爆的背后,也出现了价格虚高、游而不学、师资缺乏等问题。澎湃新闻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地出台政策,对学校及机构组织的研学活动予以规范。


  家长焦虑,市场火爆

  2016年底,教育部、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其中规定,研学旅行可由学校自行组织,也可委托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

  青岛实验中学校长孙睿告诉澎湃新闻,早在上述《意见》出台前一年,该校即组织学生前往贵州研学旅行,尝试走出校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意见》出台后,学校颇受鼓励,研学旅行坚持至今。

  据孙睿观察,不少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他们为爸妈学习,为老师学习,却不知道应该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孙睿称,通过研学,学生们走过山、走过水、接触人,或许哪一件事就印在了心里,“我们希望这样的情境能出现,通过研学确立更高远的目标,踏踏实实地做点事。”

  据其介绍,该校高一年级研学旅行由学校统一组织,时间集中在三、四月份;高二年级学生则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参加个性化研学,比如夏令营、活动营、创新营、奥赛营等营地式研学,时间以寒暑假为主;对于高三学生,则会在每次模拟考试前选择就近的登山活动,释放压力。

  该校研学经费学生部分由学生自己负担,部分贫困生及老师部分则由学校解决。“学校不会借此营利。”孙睿称。

  政策鼓励之下,除了学校自己组织研学,不少企业或机构也对这一新兴市场趋之若鹜。中国营地教育联盟理事长王学辉近日在一次行业会议上称,近几年来的行业变化,可用“两倍市场、四倍玩家”形容。

  “其他行业认为这是一块‘肥肉’,纷纷加入战局,比如部分旅行社、培训机构、留学机构。”王学辉说。

  重庆某研学机构工作人员近日告诉澎湃新闻,在学期期间,该机构为有需求的中小学校提供研学基地或线路,而在寒暑假,客户则主要是“焦虑的家长”。据其介绍,今年暑期市场火爆,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的家长颇多,该机构接单量为“史上最大”。

  34岁的家长张琰(化名)告诉澎湃新闻,暑期,其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了游学,令他“闹心”的是,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沟通出现问题,产生了争执。“但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张琰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这段经历“扩大知识面、增强沟通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

  另有家长称,其孩子暑期跟着研学团队去了北大,回来后“变化颇大”。“本来孩子成绩一般”,但新学期开始后学习“有了计划”。“希望孩子能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该家长说。


  “火热”背后,乱象丛生

  王学辉认为,研学旅行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从业者而言“比较辛苦”,尤需长久坚持,有的从业者抱着“抢肉”的心态加入,最终会被淘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据新华社8月30日报道,记者调查发现,研学旅行目前存在着价格虚高、名不副实、游多学少等问题。而一些研学游承办机构甚至不具备资质,有的旅行社通过“中间人”打通关系与学校合作。

  学校是各方争抢的资源。孙睿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学校开展研学以来,均由校方组织,“不断有研学机构找来,希望承接学校的研学,但我们都保持一定距离。”孙睿认为,学校开展研学之初,此类机构稀少,而现在“满世界都来挣这份钱”,行业内问题颇多。

  “最大的(问题)是不少机构课程实施能力很差,组织的‘研学’基本上是‘游而不学’,落不到课程上去。”孙睿认为,研学应有“教育目的”,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一种路径和手段。

  “他们(部分机构)不是以教育目的而设计课程、路线和活动,而只是景点等资源的简单堆砌。”孙睿注意到,有的研学机构“就是旅行社干不下去了转行而来”。

  重庆某研学机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目前市场确实不够规范,存在“只游不学、收获过少”,以及师资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少机构的研学路线只是走个形式,就想着把学生家长哄出来,赚了钱就完事,真正的效果很难保障。”

  该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师资”是研学课程设计质量的关键,但现状是,在校老师因政策原因无法加入机构,而机构老师又多不“专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的技巧不够,影响研学质量。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指出,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设置一名研学导师,以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

  但据新华每日电讯今年8月报道,很多游学项目层层分包,代理机构寻找的老师也是临时“组队”,这些游学机构的老师、领队的资质无从审查,有些之前是做户外的,有的是做教育咨询的,甚至有些是没有经验的从业人员。

  “对于研学老师,社会上有专门机构颁发证书,但培训周期较短,多是交钱给证,作用不大。”上述研学机构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说,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多,甚至有攀比心,“自私一点讲”,这是企业扩大业务的机会。但他担心,“如果持续这样,研学市场会做成旅游市场,家长不再愿意埋单,最终做死这个行业。”


  多地规范,确保“研有所得”

  澎湃新闻注意到,上述《意见》发布后,已有多地出台实施细则,对研学市场予以规范。

  今年7月17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探索建立承办方公开承诺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学校不得从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中营利,相关费用可纳入学校代收费项目。

  此外,成都市规定,校外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技艺比赛等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周末、节假日外出活动,寒暑假的冬夏令营、出国游学等活动不属于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中,应防止课程设计低级庸俗和娱乐化倾向,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效果突出,确保学生“研有所得”。

  据新华社6月3日报道,近日,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发文,严禁借研学旅行名义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创收,或变相组织教师借机旅游的行为。

  重庆则规定,凡因管理、组织、处理不当而造成学生意外伤害、实践活动无序低效等情况的企业,列入黑名单,3年内不得承接区域研学旅行活动;与之类似的是,浙江省规定,建立浙江省级营地、基地标准和不达标营地、基地摘牌退出机制。

  杭州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则重点对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方式予以明确,要求不得以研学旅行之名开展逐利性竞赛活动或举办与中小学升学有关的学科类等级考试。

  各地方对研学旅行时间及范围规定较《意见》更为具体。比如安徽、成都、武汉等地均规定,任何学校不得在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期间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做到“小学不出市、初中不出省、高中不出国”。

  “研学旅行是朝阳产业,从业者要放眼几十年后。”王学辉说,解决行业痛点难以一蹴而就,多地出台政策规范开了个好头。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