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教师培训丰富课后服务内涵:用社会资源打造素质教育“新课堂”

添加时间:2025-1-23      浏览次数:

深化落实“双减”,关键在教师。为打造一支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要的中小学课后育人主力军,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自2023年起,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牵头,全面启动上海市课后服务教师培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汇聚校内外力量,以培训发挥资源枢纽功能,将培训、实践、资源一体化布局,形成了“五维三阶一体”的课后育人师资培育上海模式,为本市课后服务教师提供了立体化、专业化、常态化的发展支架。

2024年,培训迭代升级。紧扣五育融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动教育数字化等战略任务,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精选了科技创新、数字素养、场馆学习、艺术设计、体育技能五大类共10个专业实践项目,学用结合,成效落地。本次培训在各区教育局的积极响应下,覆盖16个区近500名中小学教师。经过为期半年的系统培训和返岗实践,学员教师将五育融合的素质教育项目带回各区中小学落地生根,创生出“校外名师进校园”“资源枢纽驱动”“新技术领航”“校外项目沁润”等一系列校内外协同育人新机制,在推动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学校活动育人层次、激活学校科学教育源动力、涵养特色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1-12月,4场特色成果展示分别在乡村学校、民办学校、校外教育单位、社会场馆精彩亮相,全面总结和展示上海课后服务师资培育工作的特色与创新成果。

12月6日,第二场展示围绕“社会资源转化应用丰富学校活动育人层次”这一主题,在杨浦滨江绿之丘举行。本场活动着重展示了在课后服务教师培训推动下,社会资源多样转化和多渠应用的机制创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跨越传统学习界限、精进社会资源教育性转化技巧的“妙计锦囊”,带动各校在活动育人层次上更加丰富。

活动聚焦如何将社会资源做教育性转化,打造素质教育“新课堂”。从机制支撑、路径探索、成果创生三个方面整体呈现了校内外协同丰富学校活动育人层次的新实践。

机制支撑,打通资源转化渠道

现场,杨浦区少年宫充分发挥了校外单位的资源枢纽功能,牵头构建区域馆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将丰富的社会场馆资源引入学校育人体系,为社会优质资源的教育性转化打通渠道。

“博物馆项目化学习”项目在培训中搭建起社会场馆资源与教学应用的对接平台,引导教师将绿之丘、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等一系列优质场馆资源与学校对接,转化为配套的教学资源。“蝶蛾生物多样性探究”项目,打造蝶蛾标本流动展教厅,让更多中小学获取优质的生物多样性教育资源成为可能。通过创生多样的资源转化应用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活动育人层次。

路径探索,深化资源场域应用

活动现场,“博物馆项目化学习”和“蝶蛾生物多样性探究”两个培训项目优秀学员展示特色实践成果,分享社会资源转化应用智慧。两个培训项目负责教师向优秀学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闵行区马桥复旦万科实验中学吕园园和合庆中学徐晓妍两位学员教师分别展示了两场别具一格的现场教学。在“博物馆项目化学习”教学片段中,吕老师与马桥文化展示馆馆长同堂共育“双师教学”,实现1+1>2的育人成效。在“蝶蛾生物多样性探究”教学片段中,徐老师巧用蝶蛾标本流动展教厅,展现流动资源易取促学的新探索。

铁岭中学以多媒体情景剧《寻迹城市筑梦杨浦》,生动演绎了“善用社会资源场域,巧做有趣新课堂”的探索收获与感悟。

如何转化应用优质资源?如何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合力?如何拓展学生学习场域?现场,项目负责教师与学员教师代表齐聚微论坛,以“同心携手打造课后校外多彩天地”为主题,共话多样资源转化应用的经验思考和未来畅想,共同探寻以资源场域变革课后服务育人方式的新思路。

成果创生,扩展资源版图

活动现场,来自合庆中学、傅雷中学、澧溪中学的学员教师,带来“自然笔记绘制”“彩蝶工艺创意”和“蛾的展翅标本制作”等系列互动体验课程,立体呈现返岗实践、突破传统、巧用资源,“做”素质教育新课堂的育人成果。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上海纺织博物馆携手搭建“古钱币拓印”“特色印章制作”“手编中国结”等十余项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互动展台,展现优质社会资源的多样化具象。

科技创新、艺术创作、体育技能等10个课后服务教师培训项目展台再次集体亮相,以现场互动体验和课程资源放送等形式,全面展示与分享精彩的培训内容、项目课程与资源、学员实践案例及返岗落地成效。

育见未来,智启新程。培训教师是为了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海市课后服务教师培训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致力于探索和创新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培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将继续赋能学校素质教育持续升级,让教师成为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引路人,推动课后服务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展时空,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