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让爱国主义成为艺术教育的底色

添加时间:2023-10-7      浏览次数:
“艺术无国界”,但艺术有信仰、有底色。爱国是艺术最深沉的底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必须成为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的灵魂和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艺术专业或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艺术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大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艺术人才、具有艺术涵养的其他专业学科人才。
202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音乐、舞蹈,具有感染力强的旋律、姿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其中的爱国情感,应该更好地借助音乐、舞蹈专业教育传达爱国主义思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不同主题与风格的舞蹈大赛与表演,让学生的表演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同步提升;长沙学院师生共同打造的大型原创红色话剧《日出湘江》,以文艺党课的形式,为全省青年团员演绎百年前的青年故事。省内各高校以示范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凸显了音乐、舞蹈等艺术传递主流价值的重要作用。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当前部分高校的音乐舞蹈专业教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音乐舞蹈专业创新性比较差,实际教学中大多是以简单或机械化动作教学与灌输基本知识为主,课堂交流与舞蹈意识培养明显不足,抑或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非常低。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可获得需要的信息,一部分音乐、舞蹈较为低俗、思想性不强,对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高校音乐舞蹈专业教学,更要发挥德育引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全面融合爱国主义教育,促使音乐、舞蹈教育全面发挥其独特优势。
挖掘爱国史实,丰富艺术创作主题。一方面,赋予经典革命歌曲、舞蹈更强的生命力。比如由湘籍著名词作家冰洁、著名作曲家孟勇满怀激情创作的歌曲《我为党来唱首歌》,作为新长征路上的精神引领之歌,是对《唱支山歌给党听》和《党啊,亲爱的妈妈》的承继、创新和发展。歌曲紧贴时代脉搏、饱含民族豪情,将这些作品进行梳理,带领学生进行赏析、学习。另一方面,挖掘更多的爱国故事,进行艺术创作。比如舞剧《热血当歌》以写湖南长沙县人田汉为原型,进而写国歌之诞生,讲述了热血青年田汉、聂耳、安娥那一代才华横溢艺术家在国家危难之时的人生抉择和精神追求。传承经典、创作精品,是进一步增强和加深大学生爱国热情的一体两翼。
丰富多元表现形式,突出多媒体手段。技术并不是冰冷的数字,它让音乐、舞蹈等艺术呈现出多层次的效果,达到更强的感染力。尽管春晚被一部分人诟病,但其仍旧是观众最多的一档综合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4K、5G、AI、VR、AR全面技术创新,央视春晚展现出更加多姿的风采,为广大观众奉上难以替代的精神上的“年夜饭”。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的艳惊到《只此青绿》的大火,再到日渐流行的“国潮”“国风”,艺术呈现的传统文化不是曲高和寡,同样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无论是在音乐、舞蹈学科的课堂上,还是在作品创作上,都应该运用更加多元的多媒体方式和先进的技术,让音乐、舞蹈的美感和精神内涵更有感染力。在观赏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感、在学唱中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在作品分析中催化爱国主义情感、在歌唱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断调动学生欣赏爱国题材音乐舞蹈的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学生主体,教学互动有新意。现阶段,部分高校舞蹈专业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舞蹈教学对素质教育与学生艺术创造力提高带来的影响认识不到位,也没有充分认识舞蹈与音乐的理解合作,将舞蹈片面地作为表面动作表演进行教学。在音乐、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参与创作、表演的机会,在音乐实践或活动中激励学生,主动开发自己学习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课堂上真正做到创新性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参与互动的目的。同时,把爱国主义情怀转化成为学习创作动力,让学生做主角,将党史学习和宣扬红色基因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把红色故事变成可以传唱的音乐、可以欣赏的舞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