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好奇心!上海科技馆携手腾讯SSV推出全国免费科学课程
当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的孩子第一次通过屏幕“触摸”到蟹状星云,当中关村二小的学生收到科学家亲自回复的提问视频,一场跨越山海的科学启蒙正在全国小学课堂悄然发生。近日,上海天文馆联合腾讯基金会举办“奇妙天文夜”活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正式发布全新科学课程《宇宙探秘》,标志着“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迈出普惠科学教育的关键一步。
“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发布
顶尖科学家与教育者的深度碰撞
该项目由腾讯SSV携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发起,集结362位“科学探索奖”及“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的顶尖科学家,联合教育家共同打造宇宙、生命、物质等系列通识课程。
《宇宙探秘——寻找另一个“地球”》由武向平牵头作为总顾问,数十位杰出天文学家、地质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联合科学教育领域资深专家、教研员、一线科学教师,历时1年多时间精心设计和开发,试图在小学生科学兴趣萌发的黄金窗口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以此回应社会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强烈期待。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晓锋在主持清华大学-马化腾巡天望远镜项目,近年来前沿成果频出。在被人问起何时与天文学结缘时,王晓锋总是想起童年的夏夜,躺在两块门板拼成的长凳上,仰望着星空,产生无限遐想。
作为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宇宙课程的主编,王晓锋带领团队耗时一年完成16节课程的设计。这期间团队遇到的最艰难的问题是:小学生需要知道哪些最基本的宇宙知识?如何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将前沿的科研成果“降维”表达,成为课堂情境中孩子们真正感兴趣、愿探究的课程内容?
课程开发打破传统边界:科学家搭建知识框架、输出前沿成果,教育专家负责内容“降维”与互动设计,一线教师参与试点迭代。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全球华人科学教育理事会(GCASER)执行委员李诺评价说:“‘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整合了优秀科研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群体,将前沿科学知识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的趣味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自我效能感,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响应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为‘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创新模式。”
项目化学习点燃科学思维
在《宇宙探秘》这门课程中,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总牵引问题:浩瀚的星海中,是否还有像我们一样的生命存在?如何“寻找另一个‘地球’”?每一节课,孩子们都会收集到一些“线索卡”,最终由孩子们自己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课程主编、天文学家王晓锋表示,“这门课的一个特点是,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小任务,首先抛出问题,但不马上给出答案,通过分析和探究一系列现象,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得出结论,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希望通过这个课程培养小朋友更好的创造能力。”
“科学家搭建框架,赋予了科学课程足够的高度和科学思维方法。同时,他们的加入,不但输入了系统化的、专业准确的内容,还带来了最前沿的探索发现。再结合教育实际,由教育专家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为一直以来存在于科学教育中的痛点问题探索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特聘指导专家、全国优秀教研员、科学教育培训专家祁彧说,课程是按照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组织和编写,贴合新课标,关注科学方法,倡导师生在总任务牵引下,以不断完成子任务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这样项目化的学习方式,符合国家倡导的培养孩子的5C(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能力。”
祁彧为四年级的孩子试讲《宇宙探秘》课程
用科技与情怀跨越教育鸿沟
《宇宙探秘》已于2025年春季在全国9省市近50所学校试点,9月起将面向全国小学免费开放。通过腾讯“企鹅支教”平台,课程资源包已抵达偏远地区课堂——高清天文视频、互动实验道具、学生手册,让乡村孩子得以“飞越”大山探索宇宙。
课程的普适性设计尤为亮眼。上海西南位育附属实验学校王霞老师坦言:“即使没有天文学背景,10分钟即可完成备课。”朱戈雅在贵州安顺试课时发现,尽管学生基础薄弱,但在引导下仍能沉浸于探索过程。腾讯SSV副总裁肖黎明表示:“我们希望守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让今天追星星的少年,成为未来探索宇宙的主角。”
据悉,课程将面向全国所有小学免费开放,有意愿的学校只需关注公众号“新基石追光号”,输入“科学素质课”即可获得申请入口。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顶流导师团队!人工智能赋能杨浦科学教育 20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