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课后作业不能“为新而新”

添加时间:2024-9-26      浏览次数:

学做一道菜、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每天坚持体育运动……新学期伊始,各种实践性、体验性强的创意作业纷至沓来,但也有部分“花式”作业招致不少“差评”。

想必没有人会否认,课后作业很有必要。作为教学的延伸,作业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是巩固提升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动手动脑还“动心”的作业,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若是一味求新求变,形式大于实质,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消解作业本身的意义,还可能影响师生关系,滋生逆反心理。

梳理相关报道,“花式”作业总能花样翻新。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实践类作业,一旦孩子搞不定,要么变成了“家长作业”,孩子没上几年学,家长却因为被迫营业,掌握了“十八般武艺”;要么变成了“商家外包”,且不论“手工作业代做”成为一门生意,连空牛奶盒、空笔芯都能化身热销品,简直不要太荒诞。

有一种遗憾,叫做“初衷本来是好的”。“奇葩作业”刚出场之时,不也承载了许多美好的期待吗?问题在于:价值被赋予得太多,可行性评估做得太少;总是“想当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试问,想要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除了收集牛奶盒,就别无它途?想要锻炼动手能力,就非得刚起步就上难度?最近就有一则新闻: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家的作业都是录视频,8个作业7个视频,质疑会变相养成“手机依赖”。这种担心似乎并非多余。

有教育人士坦言,好的作业应“有趣味能胜任、有提升能迁移、有反馈能改进”。它需要尊重教育规律,细水长流才是真;需要重过程而非结果,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需要放下对整齐划一的执念,学会引导个性化表达,欣赏非标准答案……概言之,不能以徒有其名的“创新”,大行形式主义的老一套。

早在2021年,《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就明确提出,坚决纠正学校作业中存在的数量过多、质量欠佳、功能扭曲等突出问题。从外部来看,一些过细的考核层层下压,教育评价体系被异化,课后作业沦为教学成果展示“锦标赛”,从根源上破除积弊,还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内部来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虽说家长不一定比专业人士更懂教学,但他们的声音也不应忽视。此类现象禁而不绝,到底是他们“不愿说”,还是有人“不愿听”,值得深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要培养真人,而非伪人。”课后作业不能光是“脑洞大开”,也要注重培养实实在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