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智能教育要兼顾个性化的教和学

添加时间:2019-9-3      浏览次数: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委与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8月29-31日在沪召开。

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张浩在论坛上做了主题为“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演讲。

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人工智能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教育已经有上千年了,自从孔夫子开学堂教授学生以后就有教育。

如果从基因的角度来看,人和大猩猩的基因98%以上是一样的,从脑容量来讲,历史上已经灭绝人的“尼安德特人”脑容量和现在的人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现在的人类成为了地球上的主宰,发展到现在高度文明的社会?

教育是知识和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知识和创新又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

过去,教育很可能是一个人面对面开展。自从有了人工智能后,现在的教育更有效,更加有针对性。过去的教育是学堂式的,可以个性化。但现在要面对很多人,怎么样能解决个性化的问题?今天,“AI”能够帮助教育逐步往这个方向走。

智慧教育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受众角度和实施人员角度。

做教育的工作者,特别像华师大这样培养教师的教育工作者怎么看智慧教育呢?智慧教育更多是体现在新型教育方法以及发现人的新认知规律、学习途径以及AI在人才培养上的新模式。

现在我们找到了很好的技术和教育的结合点,过去是教育归教育、技术归技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3月份发布过《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报告,比较系统综合了各国人工智能和教育相结合的做法。报告的愿景是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可持续发展,但更重要的目标是怎么样体现教育个性化、包容化、公平性,驱动教育管理步入全新的轨道,以及帮助学生为“就业革命”做好准备。

我们国家也在行动,教育部发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尝试为智能教育搭建很好的平台。刚刚何院士讲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很好的工具、没有很好的平台肯定做不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智能”为先驱,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有四大方面的考量:提升校园智能化、新型教学模式、教育服务新业态、推进教学治理方式变革。有很多教育业态已经不在校园里,大家看看商业shopping mall里除了商业最多以外就是教育,能说它是企业吗?其实也是教育的延伸。

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主题是规划人工智能时代中的教育,形成了《人工智能北京共识》,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是不是有了人工智能以后老师就不上课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说人工智能替代了智能,更不是替代老师地位。

所谓“智能教育”,其实还是技术手段的支撑加上教学过程的结合。

以我所在的高等教育举例子,高教面对的学生原来是精英式的,大学录取率只有4%~5%,现在上海北京要做到90%左右的高中生都能上大学。这时候面对了一大批的学生,教育怎么体现个性化?一个班上30、40个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理论上应该实行一对一的教育,对性格开朗的学生怎么教,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怎么教,对自控能力强的学生怎么教,对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怎么教,但现在在大学很难做到。当面向受众很广时,实行个性化教育必须要有技术手段的辅助。

现在支持终生教育,没有终生教育肯定不行,有些知识是学到老活到老。现在大学读四年以后教育就完成了吗?不可能,所以从时间跨度来讲智慧教育怎么伴随终身也是我们所考量的。

现在的教育和孔夫子时代的的教育有什么大的区别?就是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来催生数据驱动型的教育。大数据的来源有各方面,有客观记录、主观记录、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社交媒体上的发言都可以形成大数据语言。这样才能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帮助教学管理科学化、学习个性化、管理精细化。

数据驱动的智能教育主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方面是个性化“教”,作为教师,应该体现教学中的个性化。过去老师都是猜,现在可以通过数据辅助。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学”,以前的学生总是听,现在可以通过个性化数据辅助,可以学的更有序,从此建立个性化学习模式。目前,大数据主要还是推动个性化教育”。

未来学校的功能是转变的,教育的内容是转变的,教育的环境也是转变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AI结合教育刚刚开始。

(本文来源亿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