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学 “艺”起出发
暑假如约而至,在这个被阳光拥抱的悠长假期里,一场关于“艺术”的盛宴正拉开序幕,为炎炎夏日带来一抹不同寻常的清凉与启迪。从国内顶尖的艺术院校到各具特色的艺术机构,再到充满艺术氛围的美术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暑期研学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广大学子及艺术爱好者搭建起一座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
注重内容设计,
保障研学旅行质量与效果
202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随后,一场旨在将美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变革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研学旅行,这一融合了美感成长、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创新教育模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培育学生审美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暑假期间,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迎来了研学旅行的热潮。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美术馆展厅内,一幅幅生动的研学图景跃然眼前:孩子们沉浸于五彩斑斓的艺术海洋,他们或静默凝视画作,感受色彩与线条的韵律,或侧耳倾听专业讲解,解开艺术之谜,或积极参与互动体验,亲手触碰艺术的脉搏。
为配合这股研学热潮,各大美术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从温馨的亲子工作坊到启迪智慧的艺术家讲座,从传统的名画临摹到创意无限的绘画比赛……每一环节都旨在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艺术学习环境,引导孩子们在欢笑与探索中亲近艺术作品、领悟艺术真谛,并最终激发他们对美的无限向往与热爱。
然而,在这股研学热潮之下,也暴露出内容设计与师资质量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深思。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主任、副研究员李妍看来,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是保障其质量与效果的核心环节,需要学校、旅行社及研学落地方三方紧密配合、共同完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旅行社对课程内容设计权较大,研学过程更侧重“导”和“游”之间带给观众感性体验,研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研学内容缺乏体系化、难以与校内学习形成有效衔接。
“研学游的成功开展需要科学的课程设计、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授课、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管理,以及有效的研学旅行监管和评估体系,才能不断形成研学旅行的良性循环。”李妍说。
7月20日,在北京李斯特中心——匈牙利文化中心,“中匈文化小使者艺术交流活动”正在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携手李斯特中心及银帝艺术馆共同策划,旨在搭建一座桥梁,促进中匈两国青少年之间的文化理解与艺术共鸣。活动通过生动的文化介绍与精心设计的艺术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领略匈牙利艺术魅力的同时,激发创作灵感。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勤砚教授为孩子们带来了专业而细致的指导,在她的悉心启发下,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将心中的感悟与想象倾泻于画布之上。
郑勤砚在推动中外儿童艺术交流方面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她成功策划并实施了多次国际儿童绘画比赛、组织了赴海外的艺术研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项目。在谈及研学旅行时,她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将研学旅行作为美育课程去实施,实现研学旅行美育课程体系化。因此,研学游产品设计需要兼顾教育内容、教育地点、教育目标和成果评估。设计者要清晰地了解研学的目标是什么,核心知识点怎么选择,用何种方式呈现,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让学生从中获益。“同时,家长和学生要增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了解和判断力,明确自身研学目的,选择合适的项目,以此倒逼研学机构设计符合学生审美认知规律的课程,让研学旅行回归教育本质,让每一场旅行都充满美的感受,让孩子们获得真正有意义的审美研学体验。”郑勤砚说。
深耕“研”之精髓,
确保学有所得
在美育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当下,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推出的“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犹如一座桥梁,巧妙连接了中央美术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广大民众对美的渴望,旨在依托中央美术学院专业的教学团队和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提高大众审美能力,提高美育素养,充分体现艺术院校的引领作用。
暑期来临,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其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为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学员开启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艺术之旅。从提升成人和少儿艺术素养的雅致课堂,到塑形绘意的青少年造型基础实践,研学课程涵盖国画、油画、书法、水性材料、设计、首饰、摄影、建筑等多个专业和方向,每一门课程都精心设计,旨在多维度提升参与者的审美感知与创作能力。
其中水性材料绘画高级研修班的新疆写生项目,已经成为有代表性的教学品牌。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学员们深入新疆腹地,体验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提升绘画技巧。正如学员曾繁琦所言:“于我而言,央美‘水高班’的经历,是可以利用整块的时间专注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对水彩艺术形式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法训练到个性表达,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尤其是新疆写生,老师们会保护学生的个人特质,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对造型的认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对提高作品的质量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对观察方法和思维的训练更是长期而持续的。这些优势通常是社会上许多水彩培训班难以全面覆盖的。”他的作品《阳光下的少年》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我们的研学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知名专家、教授及学者带队,学员从高校教师到企业高管,从艺术家到各行业精英,乃至青少年学生,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学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和高度的包容性,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学员。”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招生办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苑鸣鑫表示,研学课程融考察与学习于一体,课程负责人会根据地点定制内容,重视学员体验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研学期间,组织讲座研讨,鼓励跨专业预习,促进知识融合。研学后,结合专家指导与同伴讨论,深化学习成果。课程持续优化,学员反馈积极,社会评价高,成果较为显著。
院校合作,
推进研学创新实践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桃坪羌寨,一群师生的身影穿梭其间。他们架起画架,或在寨门下细绘古碉楼的沧桑岁月,或在巷弄间捕捉羌族老人面庞上的时光痕迹,画笔之下尽显羌文化的深邃与生动。转至红原日干乔大草原的辽阔天地,师生们散布各处,有的低头专注,笔触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细腻入微的捕捉;有的抬头远望,试图将眼前无垠的绿意与远方天空的辽阔完美融合于画布之上;教师们则不时穿梭其间,时而停下脚步给予指导,时而亲自示范技艺。
这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组团(第二届)美术写生活动”的现场,会聚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阿坝师范学院等9所院校的43名师生,共同参与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黎加多介绍,本次活动为期5天,横跨理县、红原、马尔康等地,师生们不仅创作了包括油画、国画、水彩、速写在内的144幅作品,提升了写生审美能力,还深刻体验了藏族、羌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风情,同时促进了各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在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展览,展出了此次活动中精心创作的40余幅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以多样的视角和风格展现了阿坝的自然美景、特色建筑及人文风情。
“在研学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来自不同院校师生对绘画艺术的深厚热爱。面对那些触动心灵的景致,即便周围环境喧嚣,他们也能迅速沉浸于创作之中,展现出非凡的专注与投入。尤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位参与者都拥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手法,这种多样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自我突破的思考。绘画,不仅仅是场景的再现,更是情感的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展现。因此,我决心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加勇敢地融入个人感受,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力求在作品中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记。”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孙千惠如是说。
“在广袤的草原以及与质朴的藏族群众的接触中,我深受感动。此次研学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自然风光的壮丽,更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多种美术表现手法,我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得到了显著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我坚定了投身美育事业的决心,计划将所学专业技巧与艺术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启发深度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石嫣然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指出,美术写生是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写生可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拓宽视野并逐渐形成个人艺术风格,为后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次美术写生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范院校师生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还彰显了师范院校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有力推动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深入实施,为全国美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甄巍说。
- 上一篇:凯文教育:目前已在K12学校运营、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三大板块 2024/8/12
- 下一篇:2024中小学美育成果展演在沪杭举行 用艺术浸润青少年成长 20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