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暑托班热与社会创新的支点

添加时间:2024-8-5      浏览次数:

今夏,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以下简称“爱心暑托班”)继续实现全市所有街镇全覆盖,点位数和办班次数同比增长19%,预计7月和8月两期共服务小学生近7万人次。然而,在不少街道,“爱心暑托班”一座难求的现象仍然存在、引发热议。

  可喜的是,伴随着这场讨论,不少社会资源供给方群策群力,启动各种面向青少年的“暑期档”,为孩子们提供假期好去处。

  从纾解暑托班热出发,如何通过治理创新、服务创新,酝酿更多解决问题的新可能?记者对话资深社区工作者、“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并邀请一位“爱心暑托班”在读学员的家长写下报名参班背后的故事与感言。

  治理难题的解决

  不可能一蹴而就

  城市周刊:前不久,您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参与了“神兽暑期何安,谁来挑起这副担”专题讨论。倾听来自不同居民区的家长分享暑期“神兽回笼”面临的各种问题,您有何感想?

  闫加伟:倾听不同家长的讲述,我发现,对于大部分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来说,暑期孩子的托管问题还真是个“爱的难题”。

  目前,大家为自己纾困的办法大致有:拼手速“抢位”爱心暑托班,支付费用送孩子参加各种社会班,请家中老人帮助照看,带着孩子一起去上班等。选择“祖辈代管”“带着上班”的家庭不少,但一旦遇到老人身体欠佳、办公环境不适合带上孩子等现实难题,“把娃往哪儿送”就会成为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

  然而,相对于旺盛的暑期托管需求,目前的供应仍显不足。政府以公益形态提供的爱心暑托班名额有限,经初步推算,可能连潜在需求的10%都覆盖不了。

  城市周刊:“爱心暑托班”在一些街道供不应求,市民希望“多开几个班”的呼声挺高。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有望缓解吗?

  闫加伟:除了街道工作人员,“爱心暑托班”相关服务的提供者和实施者主要是具备社区托育服务、素质教育服务提供资质及能力的社会组织。他们往往是通过参加年度招标,成为“爱心暑托班”的合作方。

  然而,作为一个兼具普惠性和公益性的服务项目,“爱心暑托班”最大的尴尬在于时长较短。它暂时只能作为一个项目做,而不是成为正式的服务,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对于服务的提供方和执行方来说,暑假只有两个月。忙完这两个月,项目就结束了,下一个年度是否会继续承接也不好说。这样一来,作为服务提供方的社会组织,就会缺乏持续地为项目扩容提质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资源的必要前提和动力。

  而且,提供社会服务、进行服务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解决治理难题的过程。只要成为治理难题,就会涉及社会倡导、政府职责、各类事业单位业务整合、志愿服务引入、智能化平台使用等多个方面,要靠多方以时间和耐心来积累经验,慢慢摸索出一套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解决办法。这决定了治理难题的解决、社会服务的提供和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

  可持续是做强社区服务

  社会创新的关键

  城市周刊:近年来,面对社会治理、社区服务难点,上海在办市民夜校、社区食堂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受益面不断扩大。这些领域的创新经验是否也能为纾解“爱心暑托班热”带来启发?

  闫加伟:参照目前的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爱心暑托班”不在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内,属于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提供的普惠型公共服务。

  普惠型公共服务包括养老、托育、护理、家政、再生资源回收、休闲健身、文化培训等。这些服务虽不应该由政府来买单,但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和社区服务属性。这一类服务如果能得到长足发展,不仅有助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社会活力的激发,对城市营商环境品质和文明程度的提升皆有助益。市民夜校、社区食堂近年来获得的进展,可以说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成功案例。

  纵观那些举办得较为成功的市民夜校、社区食堂,我觉得,他们的经验在于始终在琢磨自己的核心业务如何成为所在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你可以解决一些“燃眉之急”,但如果你能从做成一个项目、一场活动开始,坚持不懈地打磨、充实、拓展、再创新,不仅你作为服务提供者的专业性变得更强,你在自己所服务的领域变得愈发不可或缺、无可替代,你的事业本身也会因为这一过程变得更具可持续性,可以拥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民夜校近年来非常火,超过预期。它最早是市群艺馆推出,深受居民欢迎,一票难求,让社会各界看到了上海市民学习新知的热望。此后,团市委、妇联等群团组织纷纷推出各类夜校,一些基层社区、社会组织也加入了做市民夜校的队伍,利用公共服务空间或一些企业内部的公共空间,推出低于市场收费的文化类学习项目,使更广泛的市民、企业员工花小钱就能接触到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市民夜校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政府为普惠型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创新探索方,提供必要的法律、政策等保障支持,离不开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积极投入、持续探索经验,更离不开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引入,让相关企业、社会组织能够在这项事业上挣到钱。虽然利润不高,但可以吸引更多人投入这项事业,也是能够真正解决供不应求问题的关键要件。

  社会企业或可成为

  提供普惠型公共服务主力军

  城市周刊:除了市民夜校、社区食堂的举办经验,还有哪些比较新进的社会创新案例,也能为“爱心暑托班热”的纾解打开思路?

  闫加伟:这些年,成都市在社区发展治理方面走在了前面。比如,成都市出台《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其中把“托幼”纳入鼓励并支持的行列,“引导各类主体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社区教育、学前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社区生活性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和其他各类公益组织,在社区综合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为居民提供无偿服务或者低偿服务”。此外,成都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提供普惠型公共服务的主力军。

  例如,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与一家专业的教育企业合作,联合推出了普惠型的暑期托管班服务;成都天府高新园区联合园区企业作为教学场景,推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的暑期研学实践等项目。

  浙江省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社区公共空间的综合运营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存量空间资源,为存量空间注入公益性、惠民性及商业性服务功能,实现了社区空间的多功能整合与高效利用。

  受上述案例的启发,我认为,暑托班其实也属于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应做的项目。服务可以由具备儿童教育和看护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经验的运营商负责,然后,通过商业化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的结合,使暑托班能够实现自我造血,最终促进这项服务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项目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多方共赢。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推动社会服务的创新与发展;运营商可以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实现合理的盈利,通过公益项目的扎实推进接触市民、了解社会;居民可以享受愈发便捷、收费更低的社区服务。

  相较于市场化的服务购买,普惠型的公共服务还具有发现市场、发现社区、发现人才的功能。就像市民夜校让大家重新发现了“下班后的时间”的价值,重新激发了“下班后的学习热情”,也让很多文化教育人才有了被发现、被看见、被需要的可能。普惠型爱心暑托班的举办,也为街道、社区、政府工作人员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市民的儿童照护需求、教育需求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凡此种种,都有望成为社会服务创新的支点甚至是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