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
新时代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应该以系统观念谋划并推进工作落实,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明方向、定目标、建课程、扩基地、搭平台、乐开放、变评价、有保障”等关键要素。
明方向。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由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其实质是从国家意识、社会责任、个人良好品质等角度,指出科技创新教育同样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还指出“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这是指向主动应对社会变化和科技发展的能力,其实质是提出科技创新人才基本品格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学校应该基于科技创新教育的内涵,确保科技创新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定目标。强化科技创新教育旨在提高科学教育质量,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后备人才队伍。然而,许多人仍然认为“应试”与“素质”是对立的关系,为了追求分数往往忽略了“育人”这个教育的本质使命。一些学校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时,看重的是那些能为学校各类考核加分的活动,功利化地追求竞赛成绩。这样的教育偏离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让学生陷入机械的训练和比赛中,磨灭了他们原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只有转变教育价值追求,才能看到科技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才能制订出符合创新人才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才能为科技创新教育开辟新途径,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
建课程。学校应依据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师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发课程,解决科技创新教育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在课程开发时应该体现系列、专精、进阶、综合等特点,遵循国家对科技创新教育的要求。在内容方面,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开发新兴的专题或学科领域课程,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例如,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依托高校资源,实施大学与中学科技创新教育“联姻”行动,统一把握课程框架,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设计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形成海洋生物、海洋气候、海洋战略等系列海洋教育内容。
扩基地。《意见》提出“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等目标。学校可以扩大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尝试与附近的科技产业园、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团体共同建设。扩大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不仅是场所的扩大,而且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扩大:是对科技创新教育形式和功能的扩大,学校能够开展形式更加丰富的主题科研研学活动;是对科技创新教育师资范围的扩大,学校可以让科学家、工程师、专业精英等人群共同指导学生;是对科技创新教育价值的扩大,学校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实验室、工厂,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科学家一起研究、探寻。
搭平台。从科技创新教育的角度上看,平台不仅是一个展示的窗口,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载体。学校应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打造集科学应用、互动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发挥平台的宣传效应,使之成为实现综合性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学校可以每年常态开展中小学科技类竞赛,包括创客大赛、创新挑战赛、素养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展示平台;巧妙地让科技竞赛与校园科技节交融,优化赛事并增加“亲子挑战项目”,提高家庭参与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动性;提供菜单式活动内容,方便学生设计自己的科技节;紧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加大天文科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项目的占比,吸引更多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和科技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与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交流讨论的互动平台;拓宽渠道,将科普教育平台打造成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宣传平台。
乐开放。要想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核心就是要有合作的理念和开放的精神。“协作共建,携手共进,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准确阐释了合作开放的策略和价值,这种理念在团队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每一个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单位都应建立这样的理念,尝试师资、课程、基地、平台等资源的全方位开放共享,在携手共进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
变评价。评价是促进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能够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权重等发生改变,将会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和成效。科技创新教育评价的重心应该在于如何促进和发展学生的科技素养,需要全面考虑多种评价因素和方式方法。比如,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创意和创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创造力测验、问题解决能力测试等评估工具和方法,以量化的方式评估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投入项目式学习、STEM学习等科技创新活动,根据过程表现,由师生共同提出合理建议。
有保障。为了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运行机制,学校需要做好协调机制的前期预设,思考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组织管理难题和障碍,厘清协同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的相应职责、合作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优化,形成常规管理的机制流程,保证各部门能够常态化协同推进。
未来的世界会以科技发展为基础,我们必须建立起可以常态长效实施的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从而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夯实基础。
- 上一篇:57.6%受访家长认同提升孩子综合素质不一定要上兴趣班 2023/9/18
- 下一篇:高小玫常委:落实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意见 夯实国家创新人才 20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