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西工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

添加时间:2024-1-15      浏览次数:

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示范家长学校,河南省劳动教育示范校,河南省青少年航海模型基地学校,第24届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总决赛冠军……

  承载这一系列金灿灿荣誉的,是一所乡村学校——洛阳市红山实验小学。

  “随着国家对乡村学校教师补充力度的加大,许多梦想中的课程落了地,学校的成长有目共睹。”校长张卫营说。

  红山实验小学的蜕变,是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体现,也是西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西工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智慧教育,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师资建设,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走出了一条有西工特色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让更多孩子就近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硬投入带来真变化

  在西工,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每一个走进西下池小学的人,都会由衷认可这句话。

  深冬时节,西下池小学“爱育灵感”铭印石旁边的石榴树上,依然挂着几个留给小鸟的石榴,路两旁的花草,在孩子们精心的照料下,依然生机盎然。棂星门、星光长廊、和平鸽苑、吉祥兔屋、生态园等各具特色,心理书吧、陶艺坊、创客教室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使这所生源大部分为进城务工子女的学校,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和生态乐园。

  “以前学校既没啥像样的设施,功能室也不全。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都是一流的,孩子们生活、学习条件直线上升。”谈及学校的新变化,学校教师们由衷感慨。

  26个课程景观营造“生活、生态、经典”的校园环境,46个项目引领发展素质教育,“一师一课程,一生一社团”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这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十佳现代学校、河南教育名片等80多项荣誉,成为西工教育的一张名片。


  学校从旧到新,功能从弱到强,其背后的强大支撑,是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投入。近年,西工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先后投入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9所,新增校舍4.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7500余个,改造提升运动场13万平方米。

  硬投入带来真变化。目前,西工区学校硬件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现代化教育资源一应俱全,小学、初中班级学生人数分别控制在45人、50人以内,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西工区着力优化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红山地区等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发展注入新动能,整体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三项举措推动教育发展高质量

  走进红山实验小学,一堂生动、精彩的航模课正在进行。不仅是航模课程,这所乡村小学已经探索出了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生活类、手工类等40多门校本课程。这些多彩课程,让孩子们学会了踢足球、打篮球,吹葫芦丝、陶笛,很多同学能画出一幅好画、写出一手好字。

  一所乡村小学,何以能拥有40多项优质校本课程?

  究其原因,西工区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内在的“核”动力。

  实现“优质均衡”教育,核心在“优”,标准在“优”,难点也在“优”,破解之道在于高质量发展。西工区以发展智慧教育、强化名校交流合作、推动五育融合共进三项工作为抓手,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力发展智慧教育。投入4800万元对辖区39所中小学实施智能化、便利化改造提升,配备智慧黑板、教育云软件等,常态化开展“北京—西工共上一堂课”“智慧教研”系列活动,打造智慧课堂,有力推动科学素养课程体系建设。

  强化名校交流合作。与北师大、天津大学等名校联合办学,统筹区域学校一体化改革发展,组建六大教育集团,打造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一体化布局、集团化发展。

  推动五育融合共进。将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组建800余个社团,吸引3.7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了“一师一课程,一生一社团”的全覆盖社团体系;全区学校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室,持续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推进创客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师生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市芳林路小学校长曲颖表示。

  以改革强队伍以队伍促创新

  班班有剧目、人人有角色……在市芳林路小学,学生们经常开展课本剧展演活动。从课文的研读到课本剧的编写,从确定主题、制作道具到揣摩性格、斟酌对话,老师把自主权全权教给孩子,让孩子沉浸式走进角色、创造角色,真正弄懂课文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这是西工区推动教育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西工区坚持做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实干家,以改革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动力。

  得益于改革,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同学段间有序流动,自2022年以来,西工共计有469名教职工实现了交流轮岗,95人参加校长职级认定,以教师流动有效激活区域教育发展动力。

  得益于改革,教学方式从“教师教”转向“学生自主学”,学习环境变为动手体验、沉浸式,推动学生形成了项目式、问题式、讨论式学习方式。西工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多项指标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教学改革成果连续两届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得益于改革,学生评价标准从简单等级评分走向学习增值评价,实现学生的个性学和教师的精准教,切实为教学减负提质增效。目前,西工区已记录学生数据120余万条,形成一大批更为精准、全面的个人成长报告。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西工区实施“1+3+N”名师倍增计划,形成名师“雁阵”效应,先后培育国家级名校长4人,省级名校长8人,中原名师4人,省市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350余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初心也是目标。”西工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步,西工区将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以科学配置资源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为驱动、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加快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省、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工力量。(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吴言)